《旅游篇》7
丹麥小美人魚:從童話書頁到丹麥哥本哈根海岸的永恒傳說
2016年6月6日隨中國國際旅行社來到了丹麥,繞不開兩個“永恒符號”——安徒生的童話與長堤公園的小美人魚銅像。前者以文字勾勒浪漫與遺憾,后者用青銅將經典定格,讓《海的女兒》的故事跨越百年,仍在哥本哈根的海岸邊靜靜訴說。
1837年,安徒生在《海的女兒》中,寫下小美人魚為追尋愛與靈魂,放棄魚尾、忍受痛苦,最終化作泡沫的故事。這個充滿犧牲與純粹的童話,成為丹麥文學的經典,也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印記。
故事從書頁走向現實,始于一場藝術共鳴。1909年,丹麥啤酒巨頭觀看芭蕾舞劇《海的女兒》時,被舞臺上的小美人魚形象深深打動。他不愿讓這份感動僅停留在劇場,隨即委托雕塑家,將童話中的形象讓經典永久留存。
1913年,高約1.5米、基石直徑1.8米的小美人魚銅像,在哥本哈根長堤公園的海岸邊落成。她半坐礁石,魚尾輕垂,目光望向遠方,一如童話里期盼著未知的小美人魚。
百年間,這座銅像并非一帆風順。她曾遭遇斬首、斷臂、爆炸等惡意破壞,卻在一次次修復后重回原位。風雨侵蝕了青銅的光澤,卻未磨滅她的象征意義——她不再只是童話角色的復刻,更成了哥本哈根的城市標志、丹麥文化的縮影。
如今,來自全球的游客專程來到長堤公園,與小美人魚合影。人們凝視著她沉靜的面容,想起的不僅是安徒生筆下的故事,更是一份跨越時空的經典力量——關于愛、勇氣,以及一座城市對文化與童話的永恒珍視。
2016年6月6日隨中國國際旅行社來到了丹麥,繞不開兩個“永恒符號”——安徒生的童話與長堤公園的小美人魚銅像。前者以文字勾勒浪漫與遺憾,后者用青銅將經典定格,讓《海的女兒》的故事跨越百年,仍在哥本哈根的海岸邊靜靜訴說。
1837年,安徒生在《海的女兒》中,寫下小美人魚為追尋愛與靈魂,放棄魚尾、忍受痛苦,最終化作泡沫的故事。這個充滿犧牲與純粹的童話,成為丹麥文學的經典,也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印記。
故事從書頁走向現實,始于一場藝術共鳴。1909年,丹麥啤酒巨頭觀看芭蕾舞劇《海的女兒》時,被舞臺上的小美人魚形象深深打動。他不愿讓這份感動僅停留在劇場,隨即委托雕塑家,將童話中的形象讓經典永久留存。
1913年,高約1.5米、基石直徑1.8米的小美人魚銅像,在哥本哈根長堤公園的海岸邊落成。她半坐礁石,魚尾輕垂,目光望向遠方,一如童話里期盼著未知的小美人魚。
百年間,這座銅像并非一帆風順。她曾遭遇斬首、斷臂、爆炸等惡意破壞,卻在一次次修復后重回原位。風雨侵蝕了青銅的光澤,卻未磨滅她的象征意義——她不再只是童話角色的復刻,更成了哥本哈根的城市標志、丹麥文化的縮影。
如今,來自全球的游客專程來到長堤公園,與小美人魚合影。人們凝視著她沉靜的面容,想起的不僅是安徒生筆下的故事,更是一份跨越時空的經典力量——關于愛、勇氣,以及一座城市對文化與童話的永恒珍視。








百花盛開 作者
粉絲 3280 關注
百花盛開 作者
粉絲 3280 關注
贊過的人